□本報記者
  陳東升
  □本報通訊員
  陳曉藝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是遠近聞名的花木之鄉,近年來,鎮上出了一個“和老師調解團”,在四里八鄉小有名氣。
  晚清至民國年間,漓渚鎮就有“吃講茶”的民間調解習俗。2013年5月,經個人報名、組織推薦,鎮調委會、司法所選聘了何兆坤、劉傳華、柴水炎、戴文龍、葛緊跟5名退休老師、老黨員、老幹部,組成“和老師調解團”。
  何兆坤當了43年老師,退休後仍覺得渾身是勁,希望再為社會作貢獻。他對《法制日報》記者說:“調解組織取名為‘和老師調解團’,就是希望人人和諧,社會和諧。農村關係錯綜複雜,一些村民怕村幹部調處糾紛有偏袒。我們住在村裡,卻長期在外邊當老師當幹部,威信高、情況熟,與村民又沒有多大利害關係,所以,發生鄰裡糾紛、家庭矛盾,村民也就樂意找我們調解。”
  回憶起第一起調解案,何兆坤至今仍很有成就感。這是一樁土地糾紛案,父親因病失憶,黃山畈村村民老袁家的一塊土地“一女多嫁”,父子倆分別將土地許諾承包給兩戶人家,引起了鄰裡糾紛。何兆坤、戴文龍出馬,去現場丈量了土地,畫成了方位圖,提出瞭解決方案。原本互不相讓的當事人握手言和,當天執意要邀請調解團吃一頓和好飯。
  “鄰裡糾紛有時就是爭口氣。我們瞭解村民心理,對症下藥,以真誠打動他們,以法理疏導他們,精誠所至,矛盾也就煙消雲散了。”何兆坤說,隨著調解成功率的增加,“和老師調解團”日漸有了名氣。
  印染廠職工蔡某在工作中不慎左手手腕骨折,後續賠償成了一大難題。“和老師調解團”介入後,那邊,戴文龍找企業主說道理:“我也曾當過廠長,這是一起工傷事故,按照法律規定,廠方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你看小蔡這麼可憐,從良心上說,也得幫幫他啊。”這邊,劉傳華、柴水炎對小蔡和他的家人說:“既然事情出來了,總這麼拖著也不是個辦法,給我們個面子,差不多就行了。”如此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和老師調解團”趁熱打鐵,讓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一場久拖不決的工傷糾紛圓滿解決。
  紹興市柯橋區司法局局長胡斌欽說:“‘和老師調解團’動員民間力量調解民間糾紛,為做好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開拓了新思路,為社會和諧進步傳遞了正能量。”
  (原標題:漓渚“和老師調解團”善調百姓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o05aoqx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