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9日電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億萬百姓的身體健康。在信息爆炸、眼球轟炸的大數據全媒體時代,媒體的新聞報道影響著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在倡導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念的當下,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食品安全報道和社會對話機制?
  為了深入探討這一問題,11月16日在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的一次對話會上,來自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相關領導和專家,及新華社等新聞媒體工作者,就“我們需要怎樣的食品安全報道”這一議題,展開深入對話。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司副司長申敬旺在會議上指出,我國目前正處在食品安全產業的快速發展期和風險高發期,出現了正面報道壓不住負面報道;科學解釋壓不住謠言等情況。除了要強化政府監管之外,同時也希望能喚醒和激發每一個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鼓勵全社會的參與,併在此基礎上完善激勵引導政策,使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機制化、長期化。同時,也希望媒體充分發揮在社會共治中監督的作用,以嚴謹、理性的態度來科學報道食品安全事件。
  “染色饅頭”、毒奶粉、塑化劑、地溝油…近年來,每一次食安事件的發生,無不觸痛國人的神經。食品安全也因此成為消費者最熱議題。與會專家呼籲,新聞媒體在做食安議題的報道時,要以事實為根據,進行科學、全面、準確和嚴肅的報道。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副理事長胡小松表示,烏龍食安報道最大的問題不是食品安全本身,而是公眾對我們整個食品產業的信任和信心。它不僅給消費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對當事企業所造成的信譽和經濟上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這樣的後果,和相關媒體信息收集過程不嚴謹,信息未經科學證實就發佈不無關係。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院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食品安全的定義衡量,目前我們媒體報道中的食品事件大多都不是食品安全事件。
  世衛對食品安全的定義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陳君石 16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我們需要怎樣的食品安全報道——社會共治對話會”上說,只有“有毒有害”和“對人體健康影響”兩個元素並存才能構成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
  他舉例說,曾經有媒體報道北京烤鴨中存在致癌物質,引起群眾拒絕消費北京烤鴨。但其實所有用木材和明火烤的食物都存在致癌物質,但我們要根據這個物質的含量多少、人們食用的頻率等因素來判斷北京烤鴨是否對人體健康構成真正的威脅。
  陳君石表示,消費者另一個誤區就是對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的錯誤認識。“我們吃一口麵包,其實就吃下去了七八種添加劑,但人們常常把添加劑和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混淆,一說到添加劑就談虎色變。”
  陳君石認為,現在中國食品領域出現的亂象主要因為:一、中國政府與群眾在風險溝通工作上做得不夠;二、缺少專業、權威、獨立的民間食品信息交流;三、中國人缺乏食品安全的知識。
  健康時報副總編趙安平在對話會上指出,媒體在許多食品安全報道中都出現了誤導性的信息,這都和記者與消費者欠缺相關專業知識有關。“我認為科學思維比科學知識更重要,如果有了科學思維,那就不會犯大錯誤。”趙安平強調媒體應對信息進行嚴格的核實,關於食品的報道須通過相關專家的審核才能發佈,報道中的證據如果經得起專家和法律的考驗,才能算有效證據。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說,媒體人要堅守媒體應肩負的責任和新聞倫理,面對食安等民生議題,要從科學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嚴肅、認真、全面地去報道。
  在今天的會上,與會的食安專家和媒體人士向全國食品安全新聞工作者發出倡議,呼籲社會各方積极參与食品安全對話,讓中國人吃到更安全的食品。大家對媒體如何嚴肅、科學、準確、全面地進行食品安全報道提出了期望和共識,其中包括堅守媒體的社會責任、堅持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杜絕虛假新聞、有償新聞、操縱新聞;認真、嚴肅、科學、全面、準確地進行食品安全報道。
  附:
   科學、專業、理性、全面進行食品安全報道
  
  倡議書
  近年來,隨著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力度加大,類似“毒奶粉”“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浮出水面,媒體在食品安全輿論監督方面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為確保食品安全報道的科學性、嚴肅性、準確性和全面性,我們發起媒體聯合倡議:
  第一,堅守媒體的社會責任。正確處理好媒體的社會效益和媒體的經濟效益的關係,堅持正確的媒體價值觀與媒體經營觀,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第一位, 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堅持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新聞真實性準則是判斷新聞人道德底線的標準。食品安全是關乎每個人生命健康的重大問題,是社會道德誠信的底線,突破它會給整個社會誠信體系造成致命傷害,同時它又牽涉到政府、企業、行業等諸多利益群體。因此媒體首要職責是客觀真實報道,決不能因為顧及諸多利益或權力就可以對問題少報或不報,更不能因受到某種利益誘惑進行失實報道。
  第三,杜絕虛假新聞、有償新聞、操縱新聞。新聞人一定要堅持履行媒體的責任和使命,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在利益誘惑下允中守直,做合格的歷史見證者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絕不能成為純粹經濟利益的追逐者,絕不能弱化甚至放棄媒體的責任擔當。
  第四,科學、專業、理性、全面地進行食品安全報道。一科學,構建科學思維,註重逆向、多角度質疑,綜合全面的得出結論,做到食品安全報道中有數可查、有據可依、有理可推。二專業,不斷學習積累更新食品安全的專業知識,多借助專業人士和機構對報道進行全面解讀,減少錯誤引用、錯誤解釋和扭曲誇張。三理性,不先入為主、不捕風捉影、不預計結論、不跟風、不迎合,追求新聞事實和法律事實相統一、科學性和服務性相統一。四全面,食品安全報道還應堅持平衡報道原則,還應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報道優秀典型加強科普宣傳。
  第五,呼籲社會各方積极參与食品安全對話。期望參與食品安全對話的各類主體,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公益價值觀、義利辨別力,尤其是各類行業協會要把質量安全作為行業內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內容,各類媒體要註重傳播有利於增加消費者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有利於警示生產經營者誠信守法的真實、全面、客觀的信息。
  倡議人:健康時報副總編趙安平
  2014年11月16日  (原標題: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對話會在京舉行 媒體發表倡議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o05aoqx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