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研隊伍集智研討。杜偉 攝
  中新網11月4日電 據中國海軍網報道,哪管狂風激惡浪,定叫驚雷震海天!
  他們是一支與武器數據打交道的試驗先鋒,海軍新型導彈能否定型與列裝的“生死符”,掌握在他們手中。
  肩扛千鈞,深海作證。從我國首枚水下發射的運載火箭起,3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牢記使命、胸蘊風雷、默默無聞,在月色凄清的海島遠洋,在生死一線的試驗疆場,接力傳承,矢志奉獻,在強軍新徵程上舉旗鑄劍,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強軍答卷。
  舉步維艱間,愈行愈堅守
  時間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北方某海域。靶場官兵與工業部門攜手奮戰,在大洋深處成功完成了某型導彈的試驗發射任務。
  軍事革命變革日新月異,新的強軍實踐呼喚不斷突破戰略前沿技術,加速建立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某型導彈項目上馬,試驗區官兵捺不住了,向上級和首長機關主動請戰,承擔起試驗定型任務。可在彼時,靶場與該型導彈相配套的測控系統還一片空白,篳路藍縷,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任務書下達了,可試驗任務卻陷入了困境——沒有經驗、缺少技術,甚至連導彈飛行遙測設備和軟件都沒有!
  “為了能打導彈,再難也要搞出來!”高級工程師婁漢泉挑起重擔。他跑遍了數十個備選測控站點,不通公路,就用腳一步步量出來幾十公里山路,光鞋子就走壞了十多雙。在海島上,淡水和蔬菜嚴重缺乏,只能喝帶著腥味的淡化海水,住在潮濕簡陋的小旅館里……婁漢泉病倒了,可他咬咬牙,爬下床,繼續奔波,只為尋到最好的布站點,早日建成測控系統。
  終於,這一系統應用到試驗任務中發揮巨大效用,並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 ,申請了3項國防專利。
  初創之維艱,沒有難倒無畏的海上靶場人,白手起家,摸著石頭過河,面對試驗中的困難,他們迎頭而上。
  初冬,工程師王玉坤出海執行光測任務。五、六級的大風掀起近五米高的浪差,王玉坤吃力地扶著欄桿,幾乎癱倒在地。
  “拿安全繩來,把我綁住!人在,就一定要拿到數據!”風浪中,王玉坤大聲疾呼。他一手死死地拽過繩子,一圈又一圈的纏繞在身上,把自己設備牢牢地繫緊在一起,另一隻手捂著上腹嘔吐不停……3個多小時,240多分鐘,14400多秒,冰冷的海水重重地拍在他的身上,王玉坤倚靠著設備,面色蒼白,呼吸急促,身體在海水的澆灌下瑟瑟發抖。
  在導彈發射的一剎那,王玉坤一下子“抖”起了精神,略顯哆嗦地手指按下按鈕,啟動艦載光測設備……
  “那次在導彈發射後幾秒鐘就成功捕獲了目標,300多秒里拿下的完整數據,對導彈最終定型意義重大。”說起這件事來,時任作試參謀的試驗區副參謀長楊立軍目光閃爍。
  舉步維艱,愈行愈堅守。戰士張運傑從未想過,自己竟能征服了導彈專家,並因此榮立二等功。
  那次導彈試驗任務,試圖像傳輸室的“攝像師”,他像以往一樣登上運輸船,
  導彈發射騰空幾十米後,卻一頭栽向水中……試驗失敗了!
  突然,掉落海裡的導彈殘體“蹭”的一下又從水面鑽了出來,在空中連續翻滾,火紅的尾焰伴著濃濃的白煙。
  一旦導彈誤將運輸船識別為靶標誤炸,後果不堪設想,在場的官兵驚出了一身冷汗……
  張運傑卻握緊著攝像機,將鏡頭牢牢地對準了四處亂飛的導彈。
  十幾秒過後,導彈落入海裡,他拍攝的飛行軌跡畫面,成為唯一記錄失敗全過程的畫面,為後續分析試驗失利原因提供了寶貴數據和重要技術資料。
  “如果沒有這十幾秒的完整圖像資料,我們將面臨極大挑戰,會走很多彎路,導彈的研製也要推遲好幾年。”在任務總結會上,工業部門一名領導激動萬分。1
  組織入黨宣誓,強化黨員責任意識。李福清 攝
  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
  “國家和民族利益高於一切”。
  靶場試驗工房牆壁上,懸掛著一面近80平方米的碩大國旗,與國旗正對,有一副與國旗等寬的超大壁畫,壁畫左側華表聳立,下側山巒疊嶂、長城逶迤。正中間寫著開頭那幾個大字。
  “看一眼那面國旗,什麼都不用說。為了國之重器,什麼都可以捨棄。”一位參加試驗的技術專家曾經深有感觸地說。
  老專家劉懷忠還清楚的記得那次執行試驗任務上艇前的談話。
  也是面向國旗,首長轉過身子走到窗前,望著外面的星空,長時間的沉默過後,強作平靜地問道:“家裡都有什麼人,孩子多大了,對組織還有什麼要求?”
  “沒有任何要求,堅決完成任務!”劉懷忠堅定地回答。
  轉過身來時,劉懷忠發現首長已是淚流滿面。
  當晚,劉懷忠把資料整理得整整齊齊,鑰匙交給領導,給家人留了一封托付後事的信。第二天清晨五點準時登艇出海……
  導彈試驗是一項風險極高的事業,沒有人準確的知道出征後能不能回來。不少官兵說,面對死亡,是一張最嚴酷的答卷,不僅考驗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更檢驗著使命擔當!
  那次上艇,是女工程師鄒青“爭”來的。
  丈夫胡文萃擔任艇上發射副總指揮,出於安全考慮,所領導攔住了她:國外同類試驗曾出現多起亡人事故,你們倆口子決不能同時上艇!
  “我的崗位我最熟悉!”作為試驗遙測系統的負責人,鄒青據理力爭:“我的戰位在哪我就要在哪!”
  絕美的風景,都在險峻的山峰。導彈試驗,就是在與離死神最近的地方火中取慄,收集試驗數據,為導彈最終定型裝備部隊奠定基礎。
  讓時光回溯,回到2008年的那次艇上作業——
  北方某海域,導彈進入發射程序。突然,發射艇上有害氣體泄露,警報大作,一名戰士拿著防毒面具跑向正在艇上操控設備的工程師錢海鷹和白文平。
  “戴上它怎麼操縱設備?試驗不成功戴它有什麼用!”錢海鷹說道。話間,白文平一把推回塞過來的防毒面具。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空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漸次升高。錢海鷹的眼睛腫脹起來,視力開始模糊,但他始終緊盯屏幕,絲毫不敢有一丁點放鬆。“導彈發射正常,飛行正常!”白文平因吸入有毒氣體,報告聲音變得嘶啞,喘著粗氣,身子開始有些站不穩。
  導彈試驗成功後,艇上官兵急忙把兩人送往醫院……
  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與整個國家的偉大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就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考慮生死安危。“我激動、興奮、神秘、光榮可以說什麼感覺都有,就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退休高級工程師李銀芳老人這樣回憶他的靶場歲月。
  一次,進行模型彈陸地發射試驗,導彈裝進發射井一切準備就緒,就要點火發射時,突然出現了故障。此時,彈上已經通電。弄不好就會短路走火、導彈爆炸。
  誰進去排障?李銀芳第一個爬進了發射井。
  時間一秒一秒的滴答滴答,在場的很多人手心攥出了汗。他們清楚導彈爆炸的危險,可誰都沒有走開。
  “出來了!”不知道誰喊了一聲,李銀芳爬了出來,同事們衝上前去,緊緊抱住了李銀芳,相擁而泣。
  視使命重於生命,關鍵時刻衝鋒在前,這樣的熱血在海上靶場人的身上一直流淌著。
  海上跳幫,猶如搏命。所謂跳幫,即從一條船跳到另一條船,大海茫茫,船與船之間距離高低變幻無常,跳幫失敗,就意味著夾在兩船中間,被數噸的船體撞得粉身碎骨。
  一年冬天,某型導彈試驗任務中,靶標突然發生故障。在六級大風的作用下,拖船與靶船之間上下落差高達兩米,甲板上已經結起了一層薄冰。此時跳幫,猶如刀尖上跳舞。
  工程師付軍,來到拖船的甲板位置,抓住欄桿。“我是黨支部書記,我來跳!”付軍推開了同事。
  寒風凜冽,海水拍打著拖船,拖船撞擊著靶船,發出“咚咚”的悶響聲。在拖船和靶船交錯的一剎,付軍抓住時機一躍,跳上靶船,排除了故障……  莫道鐵血,英雄淚亦常沾襟
  凌晨四點,繁星滿天。
  試驗區騰飛廣場前,已經有一批參試將士正整裝待發,宣誓,出征,將士們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
  朝陽似血,海面如鏡。
  隨著海面一聲悶雷般的巨響,長劍出鞘,直刺萬里雲天,劍指深藍,導彈試驗圓滿成功。
  而在承擔著光測任務的某站點,士官慈長濤卻面對北方長跪不起: “娘啊,您一路走好!任務成功了,兒子在部隊沒丟人!兒子不孝,不能送您老人家上路了!”
  其實,慈長濤早就接到了家裡電話。“你媽身體不太好!”
  夜深人靜,他輾轉反側,從床上爬起來,慈長濤徘徊在指導員的宿舍門口,三次舉起手想要敲門,又三次默默地放下。
  “等任務結束再回去!”慈長濤打消了回家的念頭。
  這一等就是十多天,電話里,噩耗傳來,慈長濤先是怔了怔,一時語塞,電話從手中滑落,身子靠著牆蹲在地上放聲痛哭起來……
  兩行淚,赤子心。靶場官兵在自己的戰位上托舉起強軍夢想,把擔當與奉獻寫進了強軍的註腳。
  警衛排分隊長劉曉龍,妻子懷孕時,正值試驗任務緊張期,他將懷孕的妻子托給家人照顧,妻子分娩、女兒腦出血離世,他匆匆把家裡的事托付給父母,強忍悲痛和內疚,重返工作崗位。
  無論你認為這樣的故事多麼地“老套”或者“不應該”,但是,共和國武器事業等不得,試驗往前趕一秒,未來戰爭勝算就會增加一分!試驗區政委陳孝強動情地說:“僅近三年,就有40多名官兵推遲婚期,230人次在孩子出生、親人離世、家庭遭受意外變故時,依然堅守戰位。”
  “要是孩子在,現在也該十多歲了。”看到別人家的同齡孩子,劉欣的婆婆經常這樣喃喃自語。
  2001年,作為靶場某所光測室的女工程師,她承擔試驗任務的重要一個環節,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可研究所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試驗戰位,一個蘿蔔一個坑,自己沒有“替補隊員”!
  這頭是家,那頭是國,劉欣一時間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旦影響到導彈試驗進程了,巨額費用和眾多的心血就要白費,導彈定型時間更是會受到嚴重影響。”經過內心的激烈鬥爭,劉欣做出了墮胎的決定。
  她瞞著所有人,毅然走進了醫院……
  “孩子,媽媽對不起你!你來的太不是時候了,媽媽愛你!可你的媽媽是名軍人!”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那頁紙,淚痕猶在。
  身體還未完全恢復,沒有告訴任何人,羸弱的劉欣又出現在設備監造一線。
  後來,她收集到了大量試驗數據,為導彈早日定型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試驗區官兵們才知道劉欣背後的犧牲和付出。
  “因為那次手術留下了後遺症,劉欣四年後才當上了媽媽……”同在所里並肩戰鬥的女科技幹部孫婧,談起這件事時不禁眼眶發紅。(徐葉青 吳末方 侯文澤)
  (聲明:本稿件由中國海軍網提供,如需轉載須經對方授權)  (原標題:中國海軍導彈試驗風浪大 專家自綁船上測數據(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o05aoqxh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